EP51 《易經》唔係占卜咁簡單?孔子用佢嚟解釋禮節嘅根源?|《中國哲學史大綱》(六)

引子一

講完胡適嘅墨子同老子,今集我哋終於要講講胡適口中嘅孔子。

胡適對孔子嘅理解主要係以字詞嘅考據出發,去對應當時嘅時代,例如佢對仁字嘅理解就同宋儒唔同。而更特別嘅地方,係胡適嘗試用《易傳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一齊去詮釋孔子。《易傳》透露住孔子嘅哲學基礎,禮制原來係由觀察自然而嚟,非常貼地,而呢個自然係源自於天嘅模範;《春秋》顯示孔子嘅正名主義嘅野心,直認以主觀評斷書寫(改寫)歷史,用歷史去對過去人物或譽或毀,達至賞善罰惡嘅果效,建立歷史嘅模範;《論語》之下,教導一個君子點樣成為一個人格上嘅模範,再因此而以正名去達到管治社會嘅結果,孔子就係想喺亂世當中,重新建立模範,因為周禮嘅原意,就係要以周禮作為模範去指引人去達至理想,甚至我哋可以話,孔子呢一套係模範嘅哲學,去講天嘅模範係人所可以模仿、建立歷史嘅模範、人嘅模範(君子)。用圖表理解就係:

《易傳》:以天作為模範,給予禮制基礎->《春秋》:以《春秋》展現模範,重建周禮威嚴-〉《論語》以君子作為模範,重新定義君子為通過禮教培養嘅人格目標

只係胡適喺行文之中無將呢個層層遞進嘅進路明顯咁點出,我希望用兩到三集嘅時間去一步步梳理《易傳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之間嘅關係。

喺胡適嘅詮釋之下,孔子重點唔在於建立一個形上系統,就算《易傳》建立一個以天作為模範嘅系統,都係為咗以此從歷史同現實之中去建立一個有內涵嘅模範,去回應只係得返軀殼而失去靈魂嘅周禮,嘗試為呢隻由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已經開始出現而漸漸衰敗嘅巨獸,去重新灌注一個重視每一個個體嘅精神。今集會分成上下兩部分,上半部分主要會簡介《易經》系統,內容包括:

  • 胡適話知識份子主要有三種,極端破壞派、極端厭世派同積極救世派,孔子屬於邊種?
  • 《易經》原來唔係一本占卜書?
  • 孔子晚年編定《六經》,當中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各自象徵古代嘅文、史、哲,咁《易》經嘅哲學成份係點理解?
  • 用胡適嘅河流比喻解釋《易經》嘅三易,即係變易、簡易、不易嘅意思
  • 解釋孔子要提出講模範嘅原因

下半部分會由《易傳》入手,去講講胡適以《易經》嘅象同辭建立禮儀法度,內容包括:

  • 卦象原來係古人觀察嘅總結同埋想像力、創新嘅協助,胡適話「這個根本學說是人類種種的器物制度都起於種種的「意象」。」
  • 胡適以考據分出現象、意象、法象三個概念,我話胡適係用西方柏拉圖嘅思想去解《易經》
  • 《易經》當中嘅辭,原來係聖人所寫嘅道德判斷
  • 我會喺結語指出胡適講法嘅錯處

一齊用一個新視角去讀《易經》,或者你會驚訝古人嘅想像力,不過無想像力又點能夠由無到有咁發明電腦、網絡呢?你話係唔係啊,蘇菲?啊唔係,應該係朋友先啱。

正文

第一部分:簡介《易經》系統

孔子遇隱

孟子記述孔子嘅年代係「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,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懼,作《春秋》。」人人都話自己有仁義但做暴行,臣殺君主、兒子殺父,面對一個咁混亂嘅時代,胡適指出知識份子喺春秋時期主要有三種方法應對。

  1. 極端破壞派:老子,將禮制去除,大國無為而治,小國寡民。
  2. 極端厭世派:孔子提到「賢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」《論語・憲問三十七》,即係當時嘅賢者會避世、避開多事之地、避開華麗嘅場合、避開是非之地,就同莊子所講嘅禮制好似一個網,然後賢者會好似雀仔飛走、老鼠掘地一樣,賢者會離開社會。
  3. 積極救世派:就係孔子。喺《論語・微子》當中多次提及孔子/孔子嘅學生遇到隱士嘅情況,都相當有趣,我只舉一例。

話說有次子路幫孔子去問路,遇到一個叫做桀溺嘅隱士(再次提提大家,古人話問路,其實都係借問路去講第啲嘢,呢一次嘅情況應該係問緊啲隱士嘅志向)。桀溺話: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,豈若從辟世之士哉?」意思係,依家天下嘅罪人好似滔滔江水咁多,有邊個可以改變呢種情況?你與其跟住個會避開人嘅人(佢意思係孔子,呢度好有趣,孔子周遊列國,又點會避開人?所以桀溺嘅意思可能係隱士喺亂世當中先係人,而孔子成日去遊說君主,就自然會避開啲隱士,避開隱士嘅人),你不如同我一齊避世啦。

子路同孔子講返呢件事,孔子就話:「鳥獸不可與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」意思係,正如人同鳥獸唔可以一齊生活(暗示同鳥獸一齊生活嘅隱士唔係人?),我唔同人打交道咁仲同邊個打交道?如果天下係有道嘅,我就唔使出嚟提出改革啦。可見孔子係深明天下無道,但仍然想喺同人打交道嘅過程中,去改善禮制,而唔願意避世。

我覺得子路直白嘅性格,更能表露出儒家嘅人喺當時點解仲要漇足到官場嘅混水當中。佢話:「不仕無義(唔做官又點做到義呢?)。長幼之節,不可廢也;君臣之義,如之何其廢之?(長幼、君臣都係正確嘅道理,點能夠廢除呢?)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(想潔身自愛而遠離官場,就會眼見倫理日漸喪亡)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(君子去做官,只係為咗行義)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(道嘅失去,一早已經知道)。」

我哋可以見到,做官係其中一個儒家回應亂世嘅方針。但其實呢一個方針只係一時,目的係為咗行義、修正禮制。而真正令到儒家流傳萬世嘅,唔係因為孔子做實務嘅官去為國家制定政策,春秋戰國當中,文人治國可謂恆河沙數,但都無被人記住。令孔子從諸子之中脫穎而出嘅,係孔子喺離開楚國之後,以68歲嘅高齡返到魯國做史官,去刪減、編訂《六經》。甚至我哋可以話,孔子早年去周遊列國、做實務嘅官都只能醫治禮制表面嘅問題,《六經》先係晚年嘅孔子對禮制所作出嘅根本變革,但我哋依家往往只留意到孔子嘅《論語》,而唔了解《六經》,咁就唔容易明白孔子喺當時嘅威力。

牟宗三喺《中國哲學十九講》當中指出,老子之所以要反對周禮,就係因為老子認為當時嘅周禮只有外在嘅形式,一個人即使行出周禮,但佢根本無周禮嘅精神。可能一個人表面行出對父親恭敬嘅禮,但內心密謀去殺死父親然後取代佢嘅位置。而孔子要做嘅,就係要重建周禮嘅內在價值。如果咁講嘅話,老子反周禮嘅學說對當時嚟講就係一個激進嘅學說,後嚟激發法家以法去除周禮嘅結果,而孔子改革周禮,就顯然溫和得多。

對於孔子,胡適由其重視《六經》當中嘅《易(經)》同《春秋》,佢唔以占卜鬼神嘅角度去理解《易經》,而係以孔子所詮釋嘅《易經》,解釋禮節嘅根源同作用,而《春秋》唔係一本簡單嘅歷史書,而係承接《易經》思想,去闡述孔子嘅正名思想。我哋先睇睇胡適點理解《易經》。

易經流傳

胡適指出,孔子面對住「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」嘅時代,想將無道嘅世界轉化成有道,佢就喺《易經》當中去得出咗心得,例如由坤卦當中嘅「履霜、堅冰至」去對應回應亂世嘅態度:

「臣弒其君,子弒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,由辯之不早辯也。《易》曰「履霜、堅冰至」,蓋言順也。」《易・文言・坤》

冰封三尺,非一日之寒,臣殺君、子殺父嘅風氣唔係一時發生,而係積累已久。坤卦嘅初六所寫到嘅「履霜、堅冰至」,即係當人腳踏雪地,知道冰即將變得堅硬,面對堅硬嘅冰,就唔可以妄想好快可以清除堅冰,所以改革唔能夠急,而要夠深入。睇睇胡適自己點講:

「社會國家的變化,都不是「一朝一夕之故」,都是漸漸變成的。如今要改良社會國家,不是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的工夫所能辦到的。必須從根本下手。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,依我看來,都在一部《易經》。我且先講《易經》的哲學。」(本書,頁78)

以《易經》開始去講孔子嘅哲學,可謂胡適獨特嘅見解。一齊睇下呢本占卜書嘅哲學成份。

伏羲文王

我哋喺ep. 45補充過文王用《易經》將商朝嘅宗教人格神轉化成周朝嘅具道德意識嘅人格神,而孔子做嘅嘢,就係透過補充《易經》以外再加個《十翼》(又稱《易傳》,即係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文言》、《繫辭》上下、《説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雜卦》)(有啲人話《十翼》唔係全部都係孔子所寫,呢點係可能,但《十翼》主要展現儒家思想,呢點就比較多人支持)見到個加字,即係原本嘅《易經》係無《易傳》。

其實《易經》並唔係一個作者就完成嘅作品。相傳,第一個畫出《易經》嘅係伏羲,佢同女蝸係一對,然後生出咗人。呢點就難以確信,總之傳說中伏羲所畫嘅叫先天八卦,而後嚟文王所畫嘅八卦,就叫後天八卦,主要分別,在於次序唔同。另外一個唔同就係有卦辭爻辭,據講係文王寫卦辭(即係解釋每一個卦嘅吉凶)、周公寫爻辭(即係解釋每一個爻嘅吉凶),但其實唔確定爻辭到底係文王定係周公寫,只係時代相差唔遠,所以大約可以理解為文王時期嘅《易經》,我哋暫稱住文王《易經》先。文王《易經》就係有後天八卦,加上卦辭爻辭,當中嘅卦辭爻辭已經有少量道德意味。文王《易經》範圍細啲,而孔子所編嘅《易經》範圍大啲,包埋《十翼》,我哋暫稱住孔子《易經》先,下文如果無指名嘅話,《易經》就係指文王《易經》。

孔子將孔子《易經》同仁義禮作出一個緊密嘅連繫,胡適針對嘅,係喺孔子《易經》對禮嘅系統嘅建立,而非著眼喺術數,更稱術數係謬說:

「我以為從前一切河圖、洛書、讖緯術數、先天太極……種種議論,都是謬說。」(本書,頁78)

佢認為孔子《易經》就只有三個基本概念。

先講易字。胡適認為易字就係變易嘅意思,佢舉出孔子感嘆: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」用河流嘅流變解釋變化。「『逝者』便是過去種種。天地萬物,都像這滔滔的河水,才到了現在,便早又成了過去,這便是『易』字的意義。」(本書,頁79)而《易經》就係描寫事物嘅變化過程。變化過程大概就係:

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」《易・繫辭上》

由於佢好似當人本來已經識《易經》咁解得好快,我就先簡單補充一下《易經》嘅系統。

陰陽八卦

先講講《易經》嘅基本結構。《易經》結構係非常簡單,你只需要記住《易經》之中有兩種力量,一種係陽,另一種係陰,佢哋就叫做兩儀。咁我哋先解釋一下陰陽係咩意思。陽主要係指動力(剛性力),陰主要指承載力(柔性力),用一個比喻解釋就係陽就好似電力一樣,可以喺空氣中隨意散發,但佢聚合唔到,而陰就好似電池咁,可以將電力聚合喺電池入面咁,電池如果無電力,都無作用,所以電力同電池一定要組合作用,先可以運轉,呢個就係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」;但呢個比喻有個唔好處,就係《易經》好可能唔會承認陰/陽可以獨立存在,而電力同電池聽落都可以獨立存在,另外,電池聽落係有固定嘅形狀,但其實陰無一個固定嘅form,但勉強用住呢個簡單嘅比喻再加以上嘅澄清去形象咁解釋咗陰陽先。用另一個比喻去講,陽就好似有隻有意志嘅手,陰就好似一舊泥膠,泥膠本來無咩規則、形狀,但有意志嘅手可以將泥膠搓成石頭、樹木、牛馬、人類,所以萬事萬物都係陰陽合作、互動嘅結果。可見,《易經》強調當陰同陽一齊發揮作用,就可以變化出萬事萬物;陽係萬事萬物嘅動力來源,而陰就給予萬事萬物存在嘅基礎。

喺《易經》當中,陽用一條橫線表示,好似一字咁,陰用一條中間斷開嘅橫線表示,好似斷開嘅一字咁,用形象嚟講,你都可以想像陽係一個男仔,陰係一個女仔。咁陰陽點嚟?同萬物又有咩關係?

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

胡適以《說文解字》話「極,棟也」解釋「易有太極」,棟即係屋頂上嘅橫樑,太極既然係橫樑,咪即係陽嗰一條橫線,所以太極係指陽,由陽生出兩儀(即係陰陽)。

但呢個講法意味住陽生出陰陽,即係a生出ab,咁就有兩個問題,如果ab係相等於a(小明加小美等於小明),咁即係要點理解呢?如果ab唔相等於a,咁點解a要生出多個b出嚟呢?另外,陽生出陰陽,涵含住陰係嚟自於陽嘅意思,呢點就未必受到廣泛嘅支持。因為成本《易經》連同《十翼》只出現過一次太極,但係以「陰陽」並稱五次,兩者關係平等,當中又指「陰陽之義配日月」《易・繫辭上》,陰就好似月一樣,陽就好似日(太陽)一樣,而《易・文言》講到「與日月合其明」,日同月合埋就係明,即係a+b=c,所以個太極應該係陰同陽嘅混合,強行要畀個名嘅話,可以叫佢做道,亦即係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道就係陰陽嘅整體,用圖象嚟講,道就係太極圖,黑代表陰,白色代表陽,所以《易經》嘅生字,往往唔係解由無到有嘅創生,而係一種變化,太極唔係由無到有嘅創生陰陽,而係變化、轉化成陰陽{新儒家會話有道德嘅創造,有機會再解釋畀大家聽}。而我認為呢度胡適太輕易以《說文解字》去解釋太極呢個概念。

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

 我哋依家知道道(太極)生出陰陽,咁陰陽生出四象又係咩意思呢?簡單嚟講你可以想像有上下兩個位,由下至上咁排列(記住!《易經》係由下面睇上去),每一個位都叫做一個爻,由於只有兩種力量,所以每一個爻唔係陰就係陽,所以每一個位唔係一條橫線(陽),就係一條斷開嘅橫線(陰)。你可以想像有打直有一條隊,可以畀兩個人去排,兩個位,畀兩個性別去排,咁就有四個可能性,女男、男男、男女、女女,佢哋分別象徵少陽、老陽、少陰、老陰,依次係表示春夏秋冬、東南西北,木火金水,又以青龍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象徵。呢個就係四象。我哋可以見到古人透過賦予簡單嘅橫線陰同陽嘅意思,然後得出唔同嘅象徵,呢個就係古人嘅想像力,我哋會見到呢個象徵會變得越嚟越多樣。

呢度先同大家分享一個fun fact。問你一個問題,點解「東西」嘅意思係「嘢」,即係意指所有嘢?飯係東西、足球又係東西、太空船都係東西。其實就係嚟自《易經》,春夏秋冬、東南西北,東對應春天,西對應秋天,對古代農民嚟講,春天播種、秋天收成,就係佢所能夠擁有嘅所有嘢,所以東西就可以意指everything。其實仲有兩個可能嘅解釋,就係東係木、西係金,木係自然物(植物),金係人造物(器具),自然物同人造物加埋就係所有嘢。另一個解釋係木火金水之中,只有木同金係有形,所以就用呢兩樣有形嘅物嚟指代所有嘅嘢。三個解釋,各自有其道理。

講返《易經》,道生陰陽,陰陽生四方四時,即係四象,四象又會生八卦。所謂嘅「八卦」入面個「卦」係講緊有三個位置,都係由下至上咁排列,所以可以想像有一條隊,今次可以畀三個人去排隊,呢三個位置就可以有唔同嘅排序,有時係男女男、有時係女女男、有時係男男男……總之三個位畀兩個性別排,最終就會有八個可能性,呢個就係八卦。然後呢八個卦又可以變出上面有其中一個八卦、下面又有其中一個八卦,即係呢個三個人嘅隊列又可以再同一個三個人嘅隊列組合,換言之,就係六個位畀兩個性別排,咁就有六十四個可能性,亦即係六十四卦。而呢六十四卦因為每個卦都有六個位,即係六個爻,咁總共就有三百八十四個爻。古人相信,呢三百八十四個爻就可以代表世間嘅一切變化,所以你占完卦得到一個爻,就可以知道你嘅處境。八卦、六十四卦同三百八十四個爻,當中嘅象同辭嘅意思,我哋就下一個部分再講。

如果你數學唔太好,唔理解點解可以二變四、四變八、八變六十四、六十四變三百八十四,可以搵身邊數學叻嘅人解釋畀你聽。同時亦都唔需要氣餒,因為西方哲學家暨數學家萊布尼茨(佢同牛頓差唔多同時期創造出微積分),被《易經》啟發而發現二進制有「極大用途」,發表咗《論只使用符號0和1的二進制算術,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》,可見《易經》都真係有數學成份。當然,中國古人就主要將呢個數學發揮落術數之上。

三易——河流

胡適認為,呢一個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嘅過程,顯示住「萬物由極簡易的變為極繁雜的的公式。」(本書,頁八零)呢點我認同,所以易字除咗有變化嘅意思,仲有簡單嘅意思,即使有三百八十四爻,睇落好複離,但個爻都一定係陰或者陽,呢個就係《易經》嘅簡易之處,同時有不易之處,即係唔會改變嘅地方,萬事萬物都一定係陰陽聚化而成。呢個就係《易經》三易嘅意思,變易,簡易,不易。如果對應胡適用河流解釋,就係河流每刻都變緊,咁就係變易;但不變嘅地方係當中嘅水點變都好,呢條仍然係河流,咁就係不易;河流嘅組成好簡單,就係時空同水,咁就係簡易。

而正正係呢一種由簡單變複雜,而萬事萬物嘅根源都係同樣源自於道嘅諗法,所以《易經》先可以透過依家/過去,推算未來,呢咁就係「夫易,彰往而察來」嘅意思,因為世間嘅變化,就好似一條前後不斷嘅直線,由前段推出後段、前因推到後果,咁就有所謂占卜嘅效果。當子張問「十世可知也?」孔子話:「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」之所以可以知百世,就正正因為呢種由簡變繁嘅線性理解。

另外,補充一點。儒家因此有一個基礎去講人同人之間可以連結。既然人人都係源自於道,咁人類就能夠共同分享道給予人嘅特性,即係仁心,甚至講到「萬物與我同體」,宋儒喺呢方面就有唔少嘅引伸,所以唔知道《易經》點運作嘅話,要明宋儒講咩就會好難。

結語一

既然世界係由簡易變得複雜,咁我哋就要知幾,幾嘅意思,係一開始嘅嗰一個時刻。《易經》將事物嘅發展都以始、壯、究去理解,你可以想像你要拋一條拋物線,例如拋一個粒石頭咁,你用力一拋,呢粒石頭會有一個開始飛行嘅路線,佢嘅起點就係始,而當粒石頭一離開你隻手,咁嗰一個時刻就叫做幾,而當呢粒石頭去到佢飛行路線嘅最高點,咁就係壯,maximum嘅意思,去到呢粒石頭靜止、唔再飛行嘅時候,就係究,完結嘅意思。既然係咁,只要一個人了解「幾」嘅時刻,就能夠預計到呢粒石頭嘅壯同究會喺咩時間同位置發生,就好似數學題,你見到一條方程式,只需要知道個x/y個數值係幾多,咁成條數就迎刃而解。

《繫辭下》寫到:「幾者動之微,吉凶之先見者也,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」

所以孔子就極度著緊喺每一件事嘅根源。當佢去思索點解眼前嘅世界充滿住戰亂嘅時候,佢去觀察個幾,得出咗一個答案,就係呢個世界唔係有實無名,就係有名無實。有實無名即係有能力嘅人無相應嘅官職,有名無實即係有官職嘅人無相應嘅能力,有呢個有實無名/有名無實嘅幾,就自然有混亂嘅結果。既然係咁,要改變依家嘅混況,就一定要由名同實嘅對應開始,呢一個就係孔子正名主義嘅開始,要去達到名正言順,首先就要先定義一個有名有實嘅模範。呢點,其實同墨子嘅實用主義好似。

胡適認為,孔子由三易感悟要知幾,以《易經》嘅象同辭去得出模仿上天嘅模範。呢度我哋簡介咗《易經》嘅系統,下一個部分我哋會睇睇胡適對《易傳》嘅特別理解,一個象字可以分出現象、意象、法象,辭去講吉凶,原來同道德判斷有關。

發佈留言